生成式 AI 不只能製作圖片,也能製作影片 ,隨著 AI 影片的真實度愈來愈高,幾乎已經到了真假難辨。YouTube 最近推出影片披露 AI 內容標籤的政策,要求內容創作者披露他們的影片是否包含AI 產生的或合成的內容。
根據新規定,創作者以 AI 合成的人聲製作影片配音、或是 AI 換臉時,就必須在影片加上相對應的標籤。同樣,如果創作者在影片裡修改了真實事件或地點,例如修改讓真實建築物著火,或修改城市景觀、虛構事件…等也都需要進行標註。
YouTube 表示,引入標籤是為了讓觀眾更透明地了解他們所看到的內容是經過修改的還是合成的,建立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信任關係。
日後針對屢次選擇隱瞞及不揭露AI資訊的創作者,YouTube會考慮採取違規處置措施,包括移除內容或暫停頻道的YouTube合作夥伴計畫資格。
如果是用於提升創作效率,例如生成腳本、構思內容或自動產生字幕,YouTube不會要求創作者揭露內容及資訊。而在一些「逼真」的情況下也不需要披露,例如當使用 AI 來改變色彩平衡或照明,模糊背景或創建電影效果時,使用「美容濾鏡或其他視覺增強」也不需要標記。
YouTube團隊強調,為了更有效推動標籤適用性及防止不正當的AI應用行為,有時即使創作者未主動揭露這類資訊,YouTube也會在內容中加上標籤,尤其在內容可能誤導觀眾或造成混淆的情況下,更會嚴格把關。
新的標籤預計未來幾週內會先出現在手機和平板的 YouTube App,接著是電腦版和智慧電視的 YouTube。這些標籤會顯示在影片說明內容裡,標籤內容寫著「包含修改或合成的內容」,並「聲音或視覺效果經過修改或數位化生成」。
YouTube 未來計劃更新其隱私政策,研究能辨識經過合成或修改的仿真人物臉部或聲音的程式,並未來將分享更多相關程式的細節。